瞩目中航,翱啸九天之上
还记得很小的时候,蓝天上偶尔会出现一两架飞机低空飞行的飞机,那时的我们是多么的憧憬多么的兴奋啊!当在楼上看到远处军用飞机场上一个个宛若巨型蚱蜢将军的直升飞机的时候,我是多么期望能进去,亲手摸摸,亲身体会一下翱翔蓝天的自豪感。
长大后,虽然没有和飞机直接打交道,却很荣幸的进入了中航的下属单位。虽然我们是民品单位,却能时时刻刻感受中航骄傲的文化和稳健的步伐。伴随着中航工业的成长,我也充实的走过了8个春秋。我不仅亲眼看到了中航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切身体会到中航人的骄傲!
1951年4月17日,随着《关于航空工业建立的决定》的下发,中国航空工业正式建立。从飞机修理厂开始,一代又一代中国航空人奋发图强,自力更生。中航工业在寓军于民、军民结合的道路上振翅冲天飞向全世界。
以吴大观等人为代表的中航发动机的奠基者,为了中航产品的自主研发默默奉献了一代又一代。我们的发动机,也从最初测绘仿照国外先进的发动机到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的“太行”涡扇发动机的出世,走过了了许多坎坎坷坷的自主研发之路。这些充分说明了我们不仅具备自主研发航空发动机的能力,也是军用航空发动机从中等推力向大推力跨越的一个里程碑。
自航空工业正式成立至今已有六十年,中国航空工业逐渐形成以飞机、直升机为龙头,航空发动机、机载系统和航空武器配套齐全,技术基础较完备,军民结合、相对完整、具有较强实力的高科技工业体系。自主研制军用航空器形成了“探索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的装备发展格局。
中航的六十年,是刻苦钻研的六十年,是奋发图强的六十年!我们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逐步形成专业门类齐全,科研、试验、生产配套的高科技工业体系;发展了多类型、多用途飞机、发动机、导弹等各式武器机载装备。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今天,中国能与发达国家一同跻身能够研制先进歼击机、歼击轰炸机、直升机、教练机、特种飞机等多种航空装备的少数几个国家之列,是一代代科技先辈奋斗的结果,是得来不易的荣誉与骄傲!
国庆六十周年的阅兵仪式上,当各类尖端武器装备出现在天安门广场时,举国沸腾,全球震惊。记得当时我们全家都坐在电视前观看,当屏幕不断出现许多叫不上名字的新式武器的时候,老爸兴奋不已得直拍桌子!是啊,相比新中国成立时的开国大典时阅兵仪式上出现的各类缴获的美制英制的战机武器装备而言,我们的进步不是可以用巨大来形容的。
中国革命的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军民是一家,有着鱼水情深的厚重。航空工业的迅猛发展,对民用领域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要求。中航工业对传统军工企业相对单一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不仅研制生产各类军用航空机载设备,还要在民用航空领域、非航空民品领域、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实现突破。这些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出现的中国航空馆可见一斑。它不仅是世博会史上第一个航空馆,也是首次将航空、飞行与城市主题展现于公众面前,成为中航工业军民融合战略最佳表现。军民融合,是技术转化和市场意识的融合。军用技术“嫁接”至民用领域,民品得到跨越式发展;民品利润和民品市场,使军品前沿技术研究融入市场意识,在全世界的市场中锻炼提升军品研发的竞争力。
在中航老大哥的带领下,身为民用企业的我们,也在这六十年里留下了坚实的脚步,跨越并实现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我们由最初的航空部下属的十大航空技
校之一,变身为原中航103厂,经过了校企的成功转型。新航军民品的分离与整合,是我们又一次突飞猛进的成长和壮大。高层的战略政策时刻引导鞭策着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随着中航一二集团整合,我们的目标更加一致,我们的文化,我们的精神,我们的宗旨和理念都体现在那幅蓝白相间的旗帜里!„„
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辉煌很快会成为昨天。今天,我们依然要沿着科技先辈们的脚印继续努力奋斗下去。我们要让中航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2011-5-2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