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 内容 备课 月 日 日期 教学 目标 教学 自相矛盾 课型 执教人 第(2)课时 1.读懂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故事的寓意。 2.通过说、问、演等活动,使学生在了解寓意的基础上受到教育。 感受寓言故事的寓意,从中受到教育。 重难点 教学资课件 源准备 教 学 过 程 【自主预学】 学生读课文,说说思考课文的主要内容。 自相矛盾,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有个围观的人问到:“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得破所有盾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自主展学】 一 、再读课文,指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 1.那他为什么会没话说了呢?谁再来把课文读一读啊? (把那人叫卖的两句话变红) 2.有层次的指导学生用夸口的语气读一读这两句话,并体会其中重点词句的含义。 (1)他是用怎样的语气来说的呢? 板书:夸口 a.我听出来了,他特别强调了他的盾很坚固,矛很锐利。谁的读法跟他不同?
b.你强调的是什么? “随你”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他跟第一个同学体会的不一样,读的就不一样。谁还能读出不同来? c.你们听出他想表达什么意思啊?“特别得好”这个意思,你们从哪个词听出来的?“很” d.挺有意思的!为什么这么读?生:因为我要强调让大家来买“我的”的矛和盾啊! 哦,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很好。 (2)指导表演读。 (3)(手指一个学生)我看你特投入,来,到前面表演表演。 呵呵!这楚国人,说话夸大其词,简直比黄婆卖瓜还厉害。 3.这个人为什么给大家留下这样的坏印象呢? 二、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故事的寓意。 (1)他的话有问题吗? (2)“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 (3)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好极了,那我们来仔细看看他说的这两句话,有问题吗? 2.评价: 你好厉害!一下就切中了他话中的要害。 问的真漂亮! 对啊!围观的人也是这样问的。读,“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样呢?” 3.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同学们,猜猜会有怎样的结果?(相互抵触、不一致。)你们理解的很准确,看来大家已经读懂了这个故事。 4.为什么要嘲笑这个楚人呢?我们分析一下楚人说的话 我的矛 锐利 什么盾 戳得穿 我的盾 坚固 什么矛 戳不穿 如果你就是围观的人,你会对他说什么?指名说。 5.那个楚国人已经被大家质问得“张口结舌”,已是窘态毕现、狼狈不堪了。 板书:张口结舌 (是啊!要实事求是,不然没人相信你的,到时就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6.说话如此,其实做事也是这个道理。 7.对啊!我们以后说话、做事也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也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生读道理。 板书:说话、做事要前后一致。 【自主练学】 1.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楚国有个卖矛又卖盾的人,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很坚固,无论用什么矛都无法穿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用什么盾都不能不被它穿破!”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被问得哑口无言。什么矛都无法穿破的盾与什么盾都能穿破的矛,不能同时出现在一起。 2.“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的事情吗? 因为他扬言他的矛能穿透所有盾,而盾又能挡住所有矛,自相矛盾不合情理,所以当人们问他时,他什么也答不上来.这告诉我们为人处世要有诚信,不能言过其实。 类似例子: 1、电视上脑白金的广告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而且不要废话连篇哦! 2、一个年轻人对大发明家爱迪生说:\"我有一个伟大的理想,那就是我想发明一种万能溶液,它可以溶解一切物品。\" 爱迪生听罢,惊奇地问:\"什么!那你想用什么器皿来放置这种万能溶液?它不是可以溶解一切物品吗?\" 3、会场上人声鼎沸,笑声轰鸣。主持者振臂高呼:“都不要讲话!”懊,他忘掉了自己也在讲。新刷的黑板上醒目地写着四个大宇:“不准涂画。”咳,那这四个字又是什么呢? 4、比如:今天我好忙啊,睡了一整天的觉。 一个警察叫一个人不要动,那个人不动 ,警察说手举起来,那个人不举手,警察问你为什么不举起来,那个人问你叫我不要动我怎么举啊。 5、上网与学习的关系,两者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的,如果过分沉溺网络,学习肯定好不了;但如果只是“尽信书”于埋头苦读,那么又肯定会错过网络上丰富的知识;因此,把握并解决矛盾在于你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度”的问
题,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再者,如理想与现实也是一种矛盾的关系。理想必须结合自身的状况,否则只能是空想。 就说这些了........很久没回答过这类问题了。 【自主拓学】 五、拓展阅读 大家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揠苗助长》等等,这些寓言故事都是古人写的文言文,课下,大家搜集来读读,背背,相信你一定会爱上文言文。 韩非子寓言故事 《守株待兔》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出自《韩非子•五蠹》 译文: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日日夜夜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一只兔子。然而野兔是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也被后人所耻笑。 《刻舟求剑》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 译文: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到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船已经行驶了,但是剑没有移动,像这样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注释: ①涉:过,渡。 ②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 ③遽:急忙,立刻。 ④契:用刀刻(记号) ⑤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⑥矣:了。
⑦若:像。 ⑧此:这样。 ⑨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愚蠢,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寓意:刻舟求剑是由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一般比喻死守教条,拘泥成法,固执不知变通的意思。用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变化发展的事物,必将导致错误的判断。文中的楚人正是犯了这样的错误。 揭示道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应该随着事物的变化而变化,改变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死守教条,否则会一事无成。同时告诫人们不能平面、静止地看待问题。 《揠苗助长》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闵 通:悯) 译文: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然后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注释: 闵(mǐn):同“悯”,担心,忧虑。 长(zhǎng):生长,成长。 揠(yà):拔。 茫茫然:疲惫不堪的样子。 谓:对,告诉。 其人:他家里的人。 病:疲劳,困苦,精疲力尽,文中是引申义 予(余):我,第一人称代词。 趋:快步走。 往:去,到..去。
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 之: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寡:少。 耘苗:给苗锄草。 非徒:非但。徒,只是。 益:好处。 孟子:战国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有“亚圣”之称。 启示: 1、客观事物的发展自有它的规律,纯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很可能效果还会与主观愿望相反。这一寓言还告知一具体道理:\"欲速则不达\"。 2、人们对于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才能把事情做好。反之,单凭自己的主观愿望去做,即使有善良的愿望,美好的动机,结果也只能是适得其反。 3、要按照自然规律做事,不要急于求成,否则,只能是适得其反。 【板书设计】 自相矛盾 戳不穿盾坚固 矛不锋利 相互抵触 戳得穿矛锋利 盾不坚固 前后不一致 教学 反思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